過大禮這個傳統習俗,讓新郎一家向新娘及她的家人展示他們對這段婚姻的誠意,並以此向女方家人作出一生一世照顧新娘的承諾 。
什麼是過大禮?
「過大禮」,望文生義就是將一份豐厚的大禮送贈與對方,是傳統中式婚禮其中一項重要的習俗。過大禮就像西方社會中的「訂婚儀式」,箇中的原由跟世界上許多不同傳統習俗中新娘聘禮的概念相類似。過大禮就是一個讓新郎家人向新娘家人送贈禮金及一系列禮品,正式提出締結婚盟的埸合。
過大禮這個傳統習俗,讓新郎一家向新娘及她的家人展示他們對這段婚姻的誠意,並以此向女方家人作出一生一世照顧新娘的承諾。在古代,過大禮儀式完成後才標誌著兩人正式訂婚。
在過大禮儀式之後,新娘的家人會將過大禮中一半的禮品,加上其他吉祥禮物回贈給男家。 這環節被稱為「回禮」(顧名思義就是送回禮物)。 傳統上,女家的回禮象徵他們接受男家的訂親。
過大禮的習俗源於中國傳統社會,與許多其他中式婚禮習俗一樣充滿了象徵意義。不過,過大禮的源起也有其務實的部分。 在古時,女性在結婚後會搬往男家,在未來的日子幾乎不會有機會再回到娘家。因此過大禮的禮金和禮品就是新郎感謝新娘父母對新娘的養育之恩,並彌補他們損失的一種方式。
到今天,過大禮的這項傳統仍舊存在,並且依然是香港、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婚禮中的重要一環。
過大禮流程
擇日
過大禮的日期一般在婚禮前14至60天之間舉行。有關吉日和吉時的詳細資料可以參考通勝。
預備過大禮的禮品
新郎的家人需要預備各種禮品,將它們包裝好一起送到女家。 過大禮的用品數量多以雙數為主,取其「成雙成對」的意思(例如婚禮中常用雙喜「囍」字)。過大禮所需的禮品可參閱文末的清單。
過大禮的禮金並沒有明文規定的公價,但是雙方家庭通常會在事前商量好一個預期的金額,以避免在過大禮儀式時發生尷尬的場面。
過大禮團隊
過大禮通常在新娘女家進行,所以女家的一些親戚可能會在場。
新娘和新郎在過大禮時都應該避席。 事實上,傳統禮節甚至規定一對新人在過大禮當天不能相見。
此外,傳統上新郎的父母亦不應該在場。男家可以請一位「好命婆」(可參閱我們在上頭儀式大全中對「好命婆」這個特殊角色的解說)來代表新郎的父母將禮物送上門 – 最好是一位女性。 新郎的其他親戚亦可以在場。
您亦可以選擇安排一位大妗姐(廣東人稱舅母為「大妗」,「大妗」亦可指一位較年長的女性)來主持過大禮的儀式。不過這位大妗不一定要是新郎的舅母,她可以是新郎親戚中一位熟悉中式傳統婚禮習俗禮儀的女性,當天在場指導過大禮的程序。
新郎當然可以請伴郎和兄弟團幫忙把禮品運送到女家。男家的過大禮團隊並沒有人數限制,不過為配合「好事成雙」的意頭,參與人數最好為雙數。
新娘和新郎在過大禮時都應該避席。 事實上,傳統禮節甚至規定一對新人在過大禮當天不能相見。
過大禮儀式
過大禮開始時,大妗姐會負責打開每個禮盒,同時一邊說出吉祥話,一邊將禮盒內的物品送給女家。
女家在收到禮物後,會將男家過大禮禮品的一半,加上事先準備的其他禮品,作為回禮送給男家。
所以男家可以預先把禮品分為兩份,方便女家回禮時將過大禮的禮品一半送回。
過大禮儀式結束後,新娘的家人可以在家門外佈置婚禮裝飾,表示家中即將有喜事。傳統上,囍帖應該在過大禮完成之後才能發出。不過因為過大禮通常在婚禮前兩個月才進行,現在的新人都未必會嚴格遵守這項傳統。
Do’s
- 讓您的家人對禮金和禮品有合理的期望。 新人應該預先與父母商量,了解他們的想法,再將其傳達給對方,以避免過大禮時出現尷尬的情形。
- 預先安排好購買過大禮的禮品和包裝。記得所有利是、禮餅和禮品都要預備雙數,如三牲酒禮金、海味金、衣料金等利是都要雙封。
- 如果雙方家庭都不太執著要完全跟足傳統習俗,您們可以選擇簡化過大禮的程序和禮品。香港市面上有許多餅店和商店提供現成的過大禮套裝,如「過禮籃」。您只需要補上禮金、龍鳯燭、禮餅、海味金、三牲金等等便可。
Don’ts
- 新郎、新娘和新郎父母都不應在過大禮中出現。新郎及父母可以陪伴男家親戚到新娘的家裡去看過大禮的儀式,但他們都應該只在女家或酒店外等候。在任何時候,新娘都不應該露面。
- 新娘不可以吃過大禮的喜餅。 人們認為喜餅代表新娘的褔氣,因此吃掉喜餅就好像吃掉了新娘自己的褔氣。
- 不用對於買齊禮品過份緊張。 您只要加上兩封「包羅萬有利是」(利是封面寫明「包羅萬有利是」)就可以將任何可能遺漏的禮品都「包羅」其中。